近日,脱口秀演员的一段关于“明星抑郁症不挂号挂热搜”的言论,在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。这不禁让我们思考,饭圈和热搜真的能治愈明星的“抑郁症”吗?
据新潮观鱼报道,8月15日,这段调侃迅速引发了全网对部分明星占用公共舆论资源博取同情、普通人心理健康问题却面临“病耻感”的讨论。
在社交媒体全面审视乃至围猎的当下,年轻艺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尤其是流量艺人,24小时被审视、隐私缺失、高风险高收入的行业特性、高强度的工作压力、职业周期不稳定、长期睡眠不足,以及近乎残酷的同龄同赛道竞争,都让这个群体面临着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。
不仅在我国,全球娱乐行业从业者都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艺人本身内核不够强大、受教育程度有限、家人和朋友能给予的支持有限,一旦外在的刺激强度超过TA心理层面能承受的临界值,就可能导致剧烈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。
对于艺人自曝有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,大多数普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同情、遗憾,并希望TA早日康复。生病不是TA的错,作为公众人物,如何应对病情则体现了TA的认知。
然而,一些艺人和网红却把情绪崩溃弄成了高调的连续剧——霸榜热搜、煽动粉圈、攻击同行、直播变现,不仅一次又一次消耗着公众的善意,也大大削弱了心理健康议题在当今社会的严肃性。
以马思纯、王嘉尔、热依扎、薛凯琪等艺人为例,他们以暂别演艺圈、积极调理和治疗、坦然回归的姿态,为抑郁症去污名化、降低病耻感、促进社会正确看待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系列公众人物范本。
然而,像赵露思这样的艺人,却将“抑郁症”转化为公关手段,不选择暂时退网、远离舆论的刺激好好调养,而是转头开启直播,一步步滑向口不择言的危险境地,三天两头霸占热搜。
这种情绪操控对年纪小的粉丝很有用,他们会把网络暴力当做“守护偶像的正义行为”,用树立“共同敌人”的方式来缓解集体焦虑。这种愈发畸形的追星思维和产业链不断蔓延,让行业竞争和本该清朗的网络空间看起来乌烟瘴气。